甘肃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网站标识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甘肃省台办“三抓三促”行动

真情为民 提升幸福指数
——我省深化“三抓三促”行动增强群众获得感

来源:甘肃省人民政府    作者:甘肃省人民政府    时间:2025-02-05

10.jpg

合水县太白镇牛车坡村的300余亩水稻丰收,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黄澄澄的稻田里收割机来回穿梭,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丰收画卷。(通讯员王启宁)

11.jpg

肃南县的党员干部和志愿者开展每周进社区、入村社义务为民服务活动,将志愿服务常态化,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通讯员王将)

12.jpg

嘉峪关市钢城街道建设社区科普馆里的声光体验、电磁加速器探秘、科普图书展等多个项目吸引了众多孩子参与体验。(通讯员马玉福)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纵深推进“三抓三促”行动以来,甘肃各地各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出台一项项民生新政、落实一桩桩民生实事,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让群众少跑腿、就近办、高效办,是提升服务效能,不断增强企业、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的关键。

省医疗保障局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推出一系列政务服务改革措施、简化办事程序。全省医保领域实现了办事方式多元化、办事流程最优化,最大程度利企便民。

“在医院就可以办理新生儿参保登记和缴费手续,还能修改医保卡密码,不用在医院和医保经办机构之间两头跑,真的很方便!”近日,孙先生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酒泉医院的医保驻院服务站,为孩子办理参保登记时连连点赞。

医保驻院服务站作为医保公共管理服务的有效延伸,打通了医疗和医保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医保服务触手可及。

2024年3月,省医保局和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联合印发《甘肃省药品和医用耗材招采管理子系统经办服务指南》,这是我省落实医疗保障服务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又一重要举措。

陈丽是一家药品生产企业负责甘肃市场工作人员。2024年6月,她所在的企业有3种新药上市,需要尽快在甘肃挂网,以便临床推广。以往这个流程需要几个月,而此次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牵引下,不到一个月,她就收到了审核通过的信息。

2024年9月,由甘肃省医疗保障局开发建设的全省药品公开比价系统正式上线运行。该系统采集全省8540家定点零售药店和13993家定点医疗机构45052个药品的最新价格信息,实现了药品价格一键查询比对功能,方便群众选择性购药。

从“人工跑”变为“数据跑”,“高效办成一件事”办出了政务服务的速度和温度。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百姓福祉。

2024年以来,我省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持续加大公共就业服务力度,搭建起一个个更接地气的岗位供需对接交流平台,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向基层下沉,向群众身边延伸,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有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

“公司有食堂,包吃住”“晋升机制好”“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福利”……夜幕下,企业招聘人员当起“夜市摊主”,向求职者介绍岗位信息和薪资福利。

“没想到逛夜市也能找工作,还能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真是太方便了。”2024年8月,在“星光耀金城 万岗话未来”缤纷夏日招聘夜市系列活动首场现场,兰州应届大学毕业生高豪经过认真了解和筛选,在与用人单位面对面交流后,初步达成了就业意向。

兰州市“星光耀金城 万岗话未来”缤纷夏日招聘夜市系列活动启动以来,累计举办不同主题的招聘夜市系列活动79场,3056家企业提供用工岗位5.02万余个,初步达成就业意向1.03万余人。

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是服务民生的“最后一米”。

“三抓三促”行动开展以来,人社为民服务“直通车”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努力提供更贴心、更有温度的服务。

在玉门市劳动保障维权中心,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市民寇玉琴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维权赔偿申请,收到了两万元赔付款。“工作人员认真负责、积极协调,缩短了我的维权时间成本。”寇玉琴说。

“老人家,已经给您认证成功了,你们可以正常领取养老金了。”近日,在瓜州县渊泉镇常乐社区居民王登彦家中,工作人员为他和老伴办理了养老待遇资格认证。

60多岁的王登彦因病长期瘫痪在床,老伴秦翠芳也不会操作智能手机。新一年的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开始后,两人一直没有认证,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为他们开展上门认证服务。

“我们年纪大了,不太会用智能手机,老伴又不方便出门,正愁不知道该怎么办理,工作人员上门帮我们解决了这件烦心事,服务很到位。”秦翠芳说。

努力改善人居环境

基础设施建设关乎人居环境提质,更关乎居民幸福指数。

在纵深推进“三抓三促”行动中,我省始终将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前置条件,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取得了良好成效。

交通出行事关民生要事。2024年以来,甘肃省交通运输厅以纵深推进“三抓三促”行动为抓手,紧盯交通强国建设甘肃目标,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建设人民更为满意交通,持续解决群众出行难题。

2024年6月29日,兰州至张掖高速铁路中川机场至武威东段正式开通运营。

这条高铁补齐了武威铁路交通基础设施的短板,完善了交通运输网络,大幅缩短了武威至兰州的距离。由此,武威昂首步入高铁时代。

在兰州工作的唐鹏鹏听到家乡天祝通了高铁后,高兴地说:“以后回家方便多了,早上去天祝,晚上就能回兰州,实现了一天往返,还不耽误工作。”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寄托着千万个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2024年秋季学期,兰州市主城区建成并投入使用润兰之城配建学校、马滩实验学校、西北师范大学万达城附属学校、安宁万科城学校、兰炼一中附属学校等新建、改扩建学校14所,新增学位1.9万个,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区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学位缺口居高不下的紧张局面。

家住雁滩的何炜说:“我的孩子目前在幼儿园中班,本来打算在市中心购买一处学区房,但去年家周边几个小区配建了公立小学,孩子能在家门口上学了,我的压力一下减轻了。”

为了让孩子们享受到更为优质充分的教育,2024年,甘肃统筹省级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补助资金2.5亿元,在14个市州政府所在地主城区实施新建改扩建学校、校内功能扩容、区域内资源整合等项目40个,累计增补学位28100个,为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教育答卷。

在积石山县灾后重建中,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始终把保障“学校尽早开学、学生尽早上课”作为头等大事,把纵深推进“三抓三促”行动作为有效抓手,通过对教育项目进行提级调度、巡回督查、蹲点指导,持续督促州县两级加大施工人员、设施设备、材料物资等协调调配,全力推动施工进度,仅用70多天的时间,就完成了185所学校室内室外维修加固、17个新建重建学校建设任务。

2024年9月1日,全县231所学校正常开学,61029名学生和4082名教师全部到校开课,兑现了秋季如期开学投入使用的庄严承诺。

城南小学就是其中之一。如期开学后,825名“新生”回到学校,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有了全新的教育,就有了全新的未来。”城南小学校长马仲英说。

推进城市建设与更新,既是城市的蝶变之路,更是群众的幸福之路。

“三抓三促”行动开展以来,甘肃各地全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城市精细化管理等重点工作,促进城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功能布局不断完善、品质活力不断提升。

兰州市城关区白银路街道安定门社区兰林小区曾因上下水管网年久失修、老化腐蚀严重,频繁出现堵塞和断供情况,也因小区路面坑洼不平,导致住户出行不便。

改造后,小区地坪回填翻新,垃圾全部被清运,困扰居民多年的上下水堵塞问题也彻底得到解决,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小区居民纷纷表示,院里干净、敞亮,住着舒心了。

供暖季来临后,老旧小区的暖气热不热,成了大家重点关心的问题。

兰州市城关区团结新村街道团结新村社区组织社区网格员、“双报到”党员干部来到居民家中,上门入户“访民问暖”。

在走访过程中,社区工作人员将居民家中暖气管道漏水、供热温度不达标等情况一一记录,建立问题台账,及时反馈给供暖公司协调解决,保障群众温暖过冬。

为了确保供暖期间居民的诉求快速有效得到解决,社区工作人员还为居民发放了便民联系卡,卡片上附有相关联系电话、二维码。

“以前暖气出现问题,不知道要找哪个部门,有了这张卡,打个电话就有人帮着解决,真是太方便了。”住户魏大爷拿着便民联系卡感叹道。

2024年以来,伴随着一项项工作的深入开展,甘肃各地各部门用“绣花”功夫,“绣”出城市管理新气象,同时也“绣”出了更多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基层治理更加规范有序

社区是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区治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三抓三促”行动开展以来,兰州市街道社区在社区治理、服务质量提升、硬件设施改善、资源整合利用等多方面多措并举,为居民创造了更加安全、舒适、便捷、和谐的生活环境。

东岗西路街道农民巷西侧北端,东郊学校实施破墙透绿工程,百米长的破旧商铺摇身变为“绿化长廊”;农民巷东社区为居民提供花架,让86盆花整齐摆放;西固区西固城街道牌坊路社区创新打造“共享花园”,居民认领 “小花箱”并完成栽植、养护,将“闲地”打造成“绿地”……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有效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指数。

“一老一小”和新就业群体是基层治理的重点服务对象。兰州市各街道社区根据群众诉求搭建不同平台,为辖区内“一老一小”及新就业群体送上关怀。

兰州市城关区东岗西路街道开设老年学校,为“银发族”送去关爱,丰富了辖区老年人的生活。居民付奶奶高兴地说:“感谢政府为老年朋友搭建的平台,让我们在这里学习新知识、结交新朋友。”

寒暑假期间,孩子的安置一直困扰着许多双职工家庭。

为此,兰州市街道社区纷纷出招,整合各方资源,设立托管班、开设趣味课堂、组织体验活动……社区工作人员带领孩子们参观博物馆,邀请专业老师教授手工制作;举办青少年普法宣传、反校园霸凌宣讲等针对性普法活动,丰富辖区中小学生假期生活的同时,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

这几年,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并迅速发展壮大。特别是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聚集了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等大量以灵活就业为主的新就业群体。于是,针对这些群体的暖心之举,开始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上演。

书法课、瑜伽课、朗诵课、调配咖啡课……兰州市城关区酒泉路街道在“友邻空间”新兴领域区域性党群活动服务中心设置多元课程,围绕文化、艺术、健康、生活技能等,为城市新兴领域青年量身定制“文化套餐”,满足他们业余时间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

安宁区刘家堡街道幸福里社区通过成立暖“新”爱心企业联盟,打造“15分钟暖新服务圈”,持续拓展辖区暖蜂驿站“1+N”阵地服务功能。手机没电了可以充电、累了乏了可以歇脚、天热可以乘凉……在社区,只要外卖员、快递员等有需要,随时可在暖蜂驿站享受便捷服务。

一项项暖心举动,进一步提升了新就业群体对兰州这座城市的归属感。

居民事,无小事。街道社区作为服务居民“最后一公里”,纷纷通过培训网格员、设立矛盾调解室、聚集专业人才等方式提高服务效率,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

七里河区西站街道打造“民情驿站”,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各界资源力量参与基层服务,共建共享新生活;建西东路社区设置“百姓事务所”,让老百姓的牵挂事不出社区就能得到有效解决。

东岗西路街道运用楼宇联合、社楼联动、企业联建等形式,灵活开展母亲节亲子、帮残助困志愿服务、反电诈宣传、心理健康宣教等活动,帮助楼宇间、企业间的年轻人拓展“朋友圈”。

“现在,我们把街道辖区内的企业职工、流动群众纳入了服务范围,让辖区各行业单位及流动群众融得进、留得住、过得好。” 东岗西路街道党建办主任孙敏敏说。

此外,兰州市各街道社区还积极举办各类活动,如普法宣传、健康义诊、集市义卖、节日晚会等,全面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有效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记者顾丽娟 李永萍 王君洁)